海綿城市發(fā)展歷程
我們所說的“海綿城市”是由城市雨水和水系統(tǒng)的問題切入,,以城市雨水管理為核心,,實則是我國過去幾十年在城市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實踐和探索的高度概括和系統(tǒng)總結提升,,也是對未來城市建設的美好愿景,。在20世紀60-90年代,發(fā)達國家先后提出了諸如美國的最佳管理措施(Best Management Practice, BMP),、低影響開發(fā)(Low Impact Development, LID)和綠色雨水基礎設施(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, GSI),,英國的可持續(xù)排水系統(tǒng)(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, SUDS),澳大利亞的水敏感城市設計(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, WSUD),,新西蘭的低影響城市開發(fā)與設計(Low Impact Urban Development and Design, LIUDD)等城市雨水及水系統(tǒng)管理理念和技術方法體系,。形象地說,,我國的海綿城市就是通過技術手段,,改變城市中由于地表大部分被硬化等因素,造成的雨水不能就地實現自然滲入地下的弊端,,使城市象海綿一樣,,能吸水、能排水,,讓雨水在城市中按照人的意愿能存,、能放,存放自如,。下雨時城市能滲水,、蓄水,干旱缺水時,,再將滲,、蓄的水“釋放”出來,。
我國海綿城市發(fā)展歷程。我國海綿城市發(fā)展歷程,,簡單說來,,就是六個字(提出晚、推進快),。在我國,,最早提出海綿城市這個概念,是在2012年4月的《低碳城市與區(qū)域發(fā)展科技論壇》中,。之后,,在2013年12月12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(zhèn)化會議上這樣說:“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(tǒng)時,,要優(yōu)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,,優(yōu)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,建設自然積存,、自然滲透,、自然凈化的‘海綿城市’。這是我國官方,,首次正式提出要建設海綿城市,,就此拉開了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序幕。隨后,,國務院迅速做出反應,,將其納入重點工作日程。2014年10月,,住建部發(fā)布了《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》,;2015年1月,財政,、住建,、水利三部門聯(lián)合下發(fā)了《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通知》,10月,,住建部又印發(fā)了《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。這些文件既有政策層面的,也有技術層面的,,對海綿城市建設目標,、具體操作都做出了明確詳實的規(guī)定,可見國家建設海綿城市的決心之大,、力度之大,,也體現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。
2015年3月,開始了國家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的申報和評選工作,,16個城市入選,。2016年,又有14個城市入選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,。這些試點城市,,具有很強的地域代表性,其中第一批試點城市分布在華東地區(qū)(6個,,具體是江蘇鎮(zhèn)江,、浙江嘉興、安徽池州,、福建廈門,、江西萍鄉(xiāng)、山東濟南),、華北地區(qū)(1個,,具體是河北遷安)、華南地區(qū)(1個,,具體是廣西南寧),、華中地區(qū)(3個,具體是河北鶴壁,、湖北武漢,、湖南常德)、東北地區(qū)(1個,,具體是吉林白城),、西南地區(qū)(3個,具體是重慶,、四川遂寧,、貴州貴安新區(qū))、西北地區(qū)(1個,,具體是陜西西咸新區(qū))各個區(qū)域,,同時,也體現了不同城市規(guī)模,,有直轄市,、計劃單列市,、省會城市,、地級市、縣級市,,基本涵蓋了我國不同類型,、不同區(qū)域的城市(我市就是東北高寒區(qū)域的代表)。可以說,,海綿城市建設正在我國如火如荼的推進,,已經成為今后城市建設的統(tǒng)領,是今后城市建設的發(fā)展趨勢,。
我國為什么要建設海綿城市,?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2月,做出了建設海綿城市的決策,。這一決策,,主要是治理和解決以下三個方面問題。
一是治理解決內澇問題,。據統(tǒng)計,,目前,我國60%城市發(fā)生過內澇,,城市看海成為城市諷刺性的景觀,。有數據顯示,全國200多座中型城市中,,有三分之二都出現過“逢雨必澇”的現象,,根本原因就是,破壞了水生態(tài),,忽視了水生態(tài)的保護,。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時左右,北京及其周邊地區(qū)遭遇多年來最強暴雨,,致使城市發(fā)生嚴重內澇,,造成12.4萬人受災,導致去往房山,、通州,、懷柔的公路中斷,連續(xù)幾日城市交通癱瘓,,近8萬乘客滯留在首都機場,,最終釀成了79人死亡,7人失蹤,,4.3萬人緊急轉移安置,,經濟損失近百億元的慘痛教訓。
二是治理解決水少問題,。多年以來,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工業(yè)發(fā)展和城鎮(zhèn)化的推進,,造成水資源過度開采,、開發(fā)、使用,城市水位逐年下降,。
從城鎮(zhèn)化方面看,,隨著城鎮(zhèn)化進程的加快,大量人口涌入城市,,據統(tǒng)計,,近十年間,城市人口增加近1.5億人,,用水量增加了56億噸,,相當于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1/5水量??梢?,城市用水在大量增加,但是,,城市補水機制卻沒有跟進和形成,,水的循環(huán)鏈條,被人為阻斷,,不能實現水的自然循環(huán),,水生態(tài)遭到了嚴重破壞,導致城區(qū)內的地下水大量減少,,問題日趨嚴峻,。
從工業(yè)化方面看,工業(yè)企業(yè)的不斷增多,,工業(yè)生產用水也在迅猛增加,。特別是我們北方尤為嚴重。從我市看,,企業(yè)大都使用自備水源井開采地下水,,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。如,,梅花集團之所以落戶白城,,一是我市的玉米資源優(yōu)勢,第二就是我市有引嫩入白作保障的水資源優(yōu)勢,。
三是治理解決水質問題,。2016年12月,住建部,、水利部,、環(huán)保部、農業(yè)部四部委聯(lián)合公布,,經過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(qū)黑臭水體進行排查:全國295座地級及以上城市中,,共有216座城市排查出黑臭水體1811個,,其中,,河流1545條,,占85.4%;湖塘264個,,占14.6%,;有79座城市沒有發(fā)現黑臭水體。(這一點,,我市還是比較好的,,是79個沒有黑臭水體的城市之一)。我們常說的黑臭水體,,是從“黑”和“臭”兩個方面來界定的,,即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或散發(fā)令人不適氣味的水體。這些問題,,現在我們都可以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得到治理,。
海綿城市建設的思路、措施和目標,,以及海綿城市和傳統(tǒng)城市建設的區(qū)別,。通過這個問題的剖析,我們就可以知道,,采取哪些手段可以使城市像海綿一樣,?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實現對雨水的控制、開發(fā)和利用,?可以概括為:“一個目標,、一個核心、一個思路,,六項措施”,。即“1116”工程。
第一個“1”就是一個目標,,就是——實現“小雨不積水,、大雨不內澇、熱島有緩解,、水體不黑臭”這個海綿城市建設終極目標,。
第二個“1”就是一個核心,就是——對城市雨水的“有效管控”,;
第三個“1”就是一個思路,,就是——“源頭減排、過程控制,、末端調蓄”,;
“6”就是指六項措施,,就是——
滲(由于城市下墊面都是水泥鋪,無法滲水,,海綿城市利用透水鋪裝,、縫隙透水磚鋪裝等措施,讓雨水直接滲入地下,,避免形成地面徑流,,回補地下水);
滯(海綿城市建設植草溝,、雨水花園等設施,,將雨水滯留下來,補充地下水的同時,,還能降低暴雨地表徑流的洪峰),;
蓄(海綿城市利用調蓄水池、蓄水模塊等措施,,人為的把雨水留下來),;
凈(通過土壤、植被,、綠地系統(tǒng),、礫石等對雨水進行凈化,回用或排放),;
用(在小區(qū)和公園廣場等地內建設調蓄水池等儲水設施,,將經過儲水設施凈化后的雨水,灌溉周邊的花草或者洗車等),;
排(利用排水設施將導致城市內澇的雨水快速排掉),。
我市海綿城市建設情況。白城市成為海綿試點城市凝聚著時任領導的智慧和心血,,來之不易,。沒有海綿城市也不會有老城改造,海綿城市是源頭,。要成為國家海綿建設試點城市,,要沖擊三道關口。第一關:省內初選關,。我省各地級城市積極備戰(zhàn),,都想成為試點城市。除遼源,、白山市以外,,其他7個市(州)都參加了角逐。競爭十分激烈,。這里面有感情的競爭,,又有實力的競爭,。最終,白城市通過競爭性答辯,、專家評審等環(huán)節(jié),,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,代表吉林省參加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申報,。第二關:資格入圍評選關,。經過國家三部委組織專家評審,,在全國所有參與申報的城市中,,最終共確定22個城市有資格參加現場競爭性答辯。白城在入圍的城市中,,排名第19,。這個排名,要想出線,,十分艱難,。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領導當即表示,,不到最后,,決不放棄。第三關:競爭性答辯關,。3月27日上午8時開始,,在國家財政部,所有入圍城市限定用15分鐘時間進行現場答辯,。10時整,,我市四人團隊開始向國家專家評審團進行匯報和答辯。在排名處境十分不利的情況下,,經過短短的15分鐘精彩答辯,,脫穎而出,最終以排名第4的戰(zhàn)績,,成為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16個試點城市之一,,且是東北唯一一家。海綿城市建設,,對于我市城市建設是個大好機會,。可以說,,白城市是中國城市建設方式變革的探路者和先驅,,必將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。我市2015-2017年計劃實施小區(qū),、道路,、公園,、廣場、河道,、溝渠等9大類,、279項單體工程,完成22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,。其中:老城區(qū)12.4平方公里,;生態(tài)新區(qū)9.6平方公里。